“汾清”酒的独特之处,不仅在于“清”,更在于她是用汾州地区一种独特的“干和”工艺生产的。这种工艺在中国酒坛叱咤风云了近1000年。现在的汾酒工艺,仍与“干和”工艺一脉相承。
唐朝进士李肇在他撰写的《唐国史补》中,列举了唐代的十七种名酒,其中一种为“河东干和”。河东在唐代以前,一般指山西南部,在唐以后,泛指山西全省。就是说,唐代时,山西“干和”酒是当时的国家名酒。
北宋朱翼中《北山酒经》中记载:“唐时汾州有干酿”。
北宋窦革《酒谱》中记载:“唐人言酒美者,有河东“干和”。”又云:“张籍诗云,‘酿酒爱干和’。即今人不入水也,并、汾间以为贵品,名之曰干酢酒。”
北宋张能臣《酒名记》中载:“汾州甘露堂最有名。”
元代宋伯仁《酒小史》中载:“汾州“干和”仍有名。”
由以上记载可知,“干和”酒是汾州特产,又叫干酿、干酢,一直到元朝时,汾州“干和”酒仍是国家名酒。中国酒史专家包启安先生认为,在晋代就有“干和”酒工艺,而且认为“干和”酒的工艺,与北魏成书的、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载的黍米酎法,是同一种酿酒工艺。
根据《齐民要术》和“干和”酒的有关记载,这种酿酒工艺有三个鲜明的特色。一是固态发酵。二是使用类似于现在大曲的“笨曲”为糖化发酵剂。三是酿造两次。对汾酒工艺有所了解的朋友一看遍知,这种酿造工艺如果再加上一道蒸馏工艺,生产出来的就相当于现在的汾酒。
“干和”工艺与杏花村先民在6000年前的酿酒工艺也有联系。前文讲过,仰韶文化时期,我国已经进入了农业时代,“黍”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。“干和”工艺就是用“黍”酿酒。一直到明代万历年间,黍仍然是汾州第一大农作物。万历版《汾州府志》载,黍,分软、硬两种,软可酿酒。
包启安先生在《从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看我国酒的起源》一文中提到:“我国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北方主要作物是粟和黍……这一阶段的谷物酒以粟、黍为主。尤其是黍子,因其淀粉为支链淀粉,性粘易于糖化,是非常适合于酿酒的。……黍在今天北方仍称黍子,因其粒实较大而黄,故其米又叫黄米”。
杏花村6000年的酿造史,可以套用孔夫子的一句话,叫“吾道一以贯之。”6000年的酿造史从未间断,其实有它自身的内在逻辑,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续,而且是工艺路线6000年的延续与发展。
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最大的区别,就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过。“有其国必有其酒”。杏花村酒文化几乎与中华文明一路同行,是中华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名酒文化。世界文明看中国,世界酒文化看中华汾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