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史之一的《北齐书》十一卷,记载了北齐武成帝高湛与河南康舒王孝瑜赞赏汾清酒情节,成为史上最早、最权威、唯一载入中国二十四史的国家名酒:
“河南康舒王孝瑜,字正德,文襄长子也。初封河南郡公,齐受禅,进爵为王。历任中书令,司州牧。”
“初,孝瑜养于神武宫中,与武成同年相爱。将诛杨愔等,孝瑜予其谋。及武成即位,礼遇特隆。”
“帝在晋阳,手敕之曰:‘吾饮汾清二杯,劝汝于邺酌两杯。其亲爱如此’。”
高湛兴之所致,深情地对河南康舒王孝瑜说,我在太原每天都要喝两杯汾清酒,这酒美极了,味道不同凡响,劝你在邺也每天喝两杯。邺,约今安阳邯郸一带,春秋齐、战国赵、东汉魏、后赵、前燕、东魏、北齐等10多个朝代都斯,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写历史,孙膑围魏救赵,项羽消灭秦始皇北方擎天大柱蒙恬主力等重大历史事件,都发生在这一带,属中原文化核心地盘,也是中国酿酒文明重要发祥地。
魏晋南北朝,饮酒成风,汾阳杏花村等晋地“汾清”就从众多酒品中脱颖而出,形成独特风格,正式记于《北齐书》。武成帝名高湛,年号太宁、河清,公元561到565年,在位仅四年,后为太上皇。国都有上都、下都,上都在邺,下都在晋阳,即今太原晋祠天龙山一带。武成帝在晋阳写信向康舒王孝瑜推荐“汾清”,就是说在公元565年前,“汾清酒”就是国家名酒,宫廷贡酒。由此推断,“汾清酒”最晚应在公元450年左右的北魏时诞生。古代酿酒追求一个“清”字,杏花村酿酒工艺在北魏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酿造出口感醇香、色泽清亮的清酒。因产于汾州,以“清”为特色,人们约定成俗,亲切地称为“汾清”。
关于清酒与浊酒,著名饮食专家王赛时教授论述:在蒸馏酒出现前,中国酒史,其实就是酿造酒的历史,及用酿造酒作酒基的配制酒历史。使用谷物发酵制酒,是古代传统酿酒方式,现代通称黄酒。在唐朝,谷物发酵酒还达不到现代黄酒工艺标准,只能称米酒,不能称黄酒。唐代米酒按当时酿造模式又可分浊酒和清酒。浊酒酿造时间短,酒度偏低,甜度偏高,酒液浑浊,工艺简单;清酒酿造时间长,酒度较高,甜度稍低,酒液相对清澈,工艺较复杂。这种差异,自汉魏以来泾渭分明,人们划分谷物酒类,均以此为标准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徐邈传》曰:“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,浊者为贤人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844引《魏略》则云:“太祖时禁酒,而人窃饮之,故难言酒,以白酒为贤人,清酒为圣人。”这里白酒指浊酒。一般说来,清酒品质高于浊酒。
唐代酿酒技术较汉魏已有大幅提高,但对浊酒与清酒区分依然如故。以浊酒为主,产量多于清酒。浊酒工艺简单,一般人能掌握。清酒工艺复杂,酿者见少。清者自然为上品,韩愈诗云“好酒浓且清”。唐朝建国距北齐建国不到70年,王赛时先生分析唐代情况,应与北齐相差不多,别无二致。